例如,在需求方面包括意识和知识的缺乏。
但是,他们不敢推出监管规则。只要把规则制定得公平公正了,具体行业是否能发展起来,由市场去决定。
过去多年的重点产业政策中(太阳能、风能、钢铁、电解铝,等等),地方政府和一些企业作为卖方,在扶植政策(包括放松了的规则)诱导下,导致太多投资人即买方进入,结果是那些行业几乎都产能过剩,投资人亏损严重。政府是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一旦政府在一个市场上、在一个行业里站边,许多规则可能不会被推出。我们不知道水果营行具体是否犯罪。河北一家叫卓达新材的材料公司也忍不住进入互联网金融,推销其声称年化收益率20%-30%的理财产品,从40万投资者手中骗取近百亿的资金。2015年很特殊,这一年不仅股市泡沫破灭,而且互联网金融泡沫也开始破灭,持续几年的热潮所带来的后患已经显现出来。
就这样,由于政府在互联网金融发展中明确地站边,不仅监管规则一直到去年问题公司越来越多之后才出来,而且既有的工商、税务、法律、司法规则在面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和个人时,也只是松散地执行或者尽量视而不见。没有互联网的时候,他们只能在左邻右舍间骗几个人的钱。更重要的是,比特币虽然有着总量固定、增量递减的算法设计,但却并不意味着它就必然是通缩货币,相较黄金切割还要受到物理属性制约,比特币这种数字货币理论上可以实现无限切割。
然而现实会是这样吗?那些曾经帮助黄金成就货币显赫地位的因素,还会自然地再次帮助比特币成为货币吗?答案恐怕没有那么简单。【注】1.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研究生。殊不知金银只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用来表示物质财富的一种选择,就像人类曾经选择贝壳一样,历史上不同地区曾有不同商品充当一般等价物,同一地区的不同时期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也往往是不同的。那些西班牙征服者不明白的是,货币实际上就是一个信任问题,甚至是一种信仰。
在这场竞争里,并不是谁有能力就能获胜,而且并未规定只有一个胜者,多种货币竞争的结果并不一定带来货币收敛,更有可能会是多种货币并存并且保持长期竞争。那场革命不仅使得黄金彻底丢掉货币地位,而且使得主权信用货币发行超越货币的铸币形式成为纯粹的价值符号,从此这些大家拿在手中的纸将与黄金毫无瓜葛,几乎没有什么价值,也就意味着这些得到大家认可的货币并不一定要是商品,原来那个其他商品通过这种商品来表现自己价值,所以这种商品成为货币的逻辑已被打破,取而代之的则是颠倒过来的因为这种物是货币,所以其他商品能够通过它来表现自己的价值。
根据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和乔治梅森大学的一项研究,在全部比特币中有64%存在从未使用过的账户中,而在正在使用的比特币中整整60%花在博彩网站上。比特币想要充当货币,必须取得社会普遍信任使得人们愿意持续使用,否则存在于网络世界的那串密码对持币人而言毫无价值。货币只要没有消亡,就会永远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只要某种事物或者形式能被人类普遍接受,能够满足货币本质反映人们的社会关系,能够行使货币职能,它就可以成为货币。其次,比特币的最初设计目的虽然并未为人所知,但却的确满足了设计者的某种需要,而后传播过程之中因其特别属性也在不断满足其他人的某种需要,因而具有使用价值。
单就目前而言,比特币是物、是商品、是有限范围内的一般等价物,尚未转化为货币形式,它的发展符合马克思对于货币产生历史进程的分析,具备成为货币的潜力。长久以来,人们提到货币总会想起金银,很多人已经把金银默认为货币,错误地将货币同金银固定起来。三、微观视角:比特币与黄金的比较分析 既然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写到我在本书各处都假定金是货币商品,在利用马克思货币理论完成对于比特币的理论分析之后,我们不妨将视角转向微观转向具体,将有意愿成为货币的比特币和仿佛天生拥有货币光环的黄金放到一起,通过二者的比较分析,预窥比特币的货币之路究竟如何。而现实之中,比特币也已能够作为计价单位标示其他商品价格、能够购买商品、能够偿还债务、能被一些人视为资产存储起来,总之它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发挥货币职能。
特别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兴起,彻底要求货币不再是单纯技术性的交换中介手段,而要成为影响社会生产、就业甚至政治和外交的有力工具,这就必然对于货币载体提出这样的要求:发行数量能够不受自然条件束缚,发行方式能够按照政府意愿灵活把握,使用方向能够有目的有重点地主动控制。例如随着社会发展和电子货币兴起,作为其他三种职能的基础,最重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大职能便有分离趋势。
假设有那么一天金银如河边沙般被大量发现,它们也将面对贝壳的命运,被人类从神台之上抛弃,沦为光辉不再的普通金属,而事实上目前银已经在经历这一过程。而这个竞争过程是在不断进行的,自从人类需要货币的历史开始,始终遵循的只有一个规律:谁能抓住更多人心,谁能拥有更多用户。
作为对于哈恩难题的回应和电子货币理论的发展,新货币经济学派认为现有货币体系并非自然演进的产物,而是法律限制或政府管制的必然结果,在自由放任的竞争性市场条件下并不一定存在集价值尺度和交换手段两大职能于一身的货币,两大职能完全可由不同的物承担。作为其中重要组成,货币现象和货币理论也正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之中。本文针对比特币的已有研究,提出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认识货币现象,并且利用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分析比特币的货币本质和职能发挥,然后将其与黄金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比特币理论上可以成为货币,目前而言比特币还是有限范围内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尚未实现货币的完全转化。总而言之,利用马克思的货币理论思想,分别就发展历程、本质属性和货币职能等方面对比特币这一现象进行理论分析,我们可以认为比特币具备成为货币的潜力,发展历史符合货币形成的一般过程,理论上具备承担货币职能的能力,但由于自身缺陷的存在影响到实际职能完全发挥,目前尚未得到更大范围的社会认可。马克思在引用意大利学者加利阿尼的货币天然是金银论点时是有历史条件的,他所生活的时代看到的是黄金产量增长速度很长时间配合了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积累速度,相比其他货币商品能够更好承担人类赋予它的职责,正是因为这样它才能够长期占据货币的神圣地位。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后,美元开始更多发挥国际货币职能,黄金作为国际货币储备的重要部分,更多意义上是在发挥价值储藏功能。
我们现在大张旗鼓地分析比特币的意义,首先在于它的出现给了人们一个表达对于现有货币发行体系不满情绪的机会。继而分别就货币竞争、技术进步和政府干预等社会因素方面,对于影响比特币成为货币的现实阻碍做了动态分析,最后指出比特币作为一种对于马克思经典货币理论的复归,再现了由普通商品到特殊等价物再到有限范围内的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演化历史,它的出现丰富了货币内涵,其设计思想是对现有货币发行体系的一种创新,也为人类超主权货币设计提供某种思路,对于构建世界货币体系具有探索性的意义。
既然这种神秘光环并非贝壳或者金银天然具备,而是人类授予,那么终有一天人类也可将之收回。长期以来政府强制规定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并且禁止私人发行流通工具,造成政府干预市场扭曲经济活动,有损社会经济福利。
就这点看,之前我们关于比特币的未来预测似乎显得过于悲观。而在这里我想回答的是,比特币是否是符合马克思货币理论中所定义的货币。
目前正是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比特币才能成为充当货币地位的物中的一员,虽然它本身不具有自然属性的价值,背后也没有强有力的国家信用支持,但只要能满足经济发展水平要求,并被人类社会接受认可其货币地位,也就能够表现出人与人间的社会关系,也就符合货币的本质要求。一般而言,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更为高级的货币形态就会取代相对低级的货币形态,货币发展也就表现出普通实物货币、贱金属货币(铁钱和铜钱)、贵金属货币(金银)和纸币及电子货币的演变规律。(一)比特币发展的历史进程分析 货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它是在商品交换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从商品世界中游离出来的一种特殊商品。相较起比特币来,黄金的持有已经显得足够分散,然而1869年仍然发生了古尔德和菲斯科在华尔街试图操纵黄金市场的著名投机案,如此看来比特币的价值波动如此剧烈也在情理之中。
黄金世界储量和已探明未开采数量有限,资料显示世界金储量和储量基础分别为4.7万t和10万t,而且由于金矿产业投资周期长、开采成本高,完成勘探采矿冶炼流程需要数年时间,进入21 世纪以来世界黄金年产量基本在2 500 t左右徘徊;比特币自设计初便有2100万个的理论发行上限,而且它的生产速度每4年减半。30年代的经济萧条带来黄金国内货币地位的丧失,各国纷纷废除金本位制,黄金终于退出了国内货币流通领域。
它在技术上能够实现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分离,它的出现丰富了货币内涵,其设计思想是对现有货币发行体系的颠覆性创新,也为人类超主权货币设计提供某种思路,对于构建世界货币体系具有探索性的意义。然而这一过程并不容易,比如古代中国虽然使用黄金时间较早但真正长期大量使用的还是铜钱和银锭,黄金一直未能取得本位货币的特权。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按照发展的观点,即使我们目前可以暂时得出一个结论,也无法排除随着比特币货币现象的自我完善或者货币理论的研究发展未来存在两者最终契合的可能性。假设比特币真正像金那样成为货币,这个问题也将自然不是问题,因为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的那样,金的价值变动丝毫不会妨碍金执行价格标准(规定金属重量)的职能,因为不同金量之间价值比例总是不变;也不会妨碍金执行价值尺度(人类劳动化身)的职能,因为这种变动同时影响一切商品。
无论在线交易支付还是线下实体商店消费,比特币不仅迈出了成为货币的第一步,而且已经从最开始的需要借助主权信用货币进行间接交易的W-G-B-W 、W-B-G-W形式,逐渐发展为在有限范围内直接承担交易媒介的W-B-W形式。所以本质上讲比特币成为货币没有什么障碍,只要人类愿意,任何一个能够反映人与人间的社会关系的事物都能成为货币,从马尔代夫的贝壳到太平洋雅普岛圆盘巨石,什么都可以当货币。五种职能之间存在有机联系,共同体现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而且我们还未考虑技术进步对于货币竞争的影响,同时我们对于人类社会的理解过于简单,只是将其粗略地视为整体,并未考虑国家的存在以及伴随而生的政府干预行为。
未来比特币如果能够通过技术进步克服部分缺陷,拥有更加广泛的接受度,将有可能在世界货币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未来货币体系的有力补充,促进经济体系稳健运行。正如Borthwick所说,比特币就像是尾随主权货币步伐的小狗,似乎是在提醒主权国家监管者人们想持有一种产量有限而不是无限的货币。
远有新莽币制改革,近有国民政府后期滥发法币,因此政府决定货币发行事宜之时必须慎之又慎,鉴于目前比特币持有度严重失衡,政府更加不会将比特币捧上货币地位。从冶金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体积更小、价值更高的贵金属货币,到造纸印刷技术的发展使得纸币发行成为可能,再到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电子货币和虚拟货币带入人类生活,人类货币需求与其满足手段之间并不完全同步,有的时候货币需求超前,有的时候货币手段超前,每当现有货币手段难以满足人类货币需求之时,便会推动货币革命的发生,然后新的货币手段便会取代旧的货币手段,只是这个过程有时要显得漫长些,有时则会发生得很突然。
然而直到今日,围绕比特币是否是货币这一核心问题,学界仍未取得共识。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黄金成为货币不过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选择,正如尼尔·弗格森所说,事实上,除了历史的偶然性,货币在西方人的思维中长期等同于金属并没有任何理由,今天大多数货币无形化的特点,也许是货币真实本质的最好证明。